你好,减水书生,咱们一起来重新品味这段历史,感受其中的深思与复杂。
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”
在金军再次围攻汴京的时刻,宋钦宗回想起了李纲的身影。
靖康元年,闰十一月初二日,钦宗发布了诏令,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并兼领开封府,迅速派人召回李纲。
那么,李纲此时身在何处呢?
靖康元年九月,李纲被迫辞去职务,随即遭到诬陷,指责他“专主战议、丧师费财”,其后被调离建昌军(今江西南城),并被贬到遥远的夔州(今重庆奉节)。
李纲此时正沿着被贬的道路,急匆匆前往新的职务。
如果宋钦宗能够再坚持一段时间,或许李纲能够及时回到汴京,带领北宋进行第二次汴京保卫战。
然而,皇帝的胆怯与朝堂的软弱,使得历史错失了这个机会。北宋也因此错过了渡过危机的可能。
那么,李纲在这个历史节点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?
展开剩余85%李纲曾亲自指导怀州的兵器制造,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军事才能。虽然李纲并不擅长大规模的指挥,甚至不如老将种师道,但他在局部的战斗中也展现了不俗的能力。
然而,李纲并未拥有强大的盟友,且几乎无人为他辩护。
他曾出任两河的地方防线,表面上是任职重地,但实际上却被主和派排挤出中枢。这使得他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智慧亦显得有限。
尽管如此,李纲却具备了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质:他的激情、意志力与魄力足以激励和凝聚人心,甚至能够震慑金军。
正因如此,李纲在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中,是北宋最为急需的那位英勇领袖。
不过,这些充满激情的主观情感虽然具有某种审美价值,却未必能够在实际战斗中扭转乾坤。
战争的本质,更多的是智慧与力量的较量。李纲的这些情绪,虽然鼓舞人心,但无法真正左右战局的走向。
然而,李纲的最大作用,或许在于他能够弥补北宋一直以来最为致命的缺陷:缺乏明确的战略方向。
自“海上之盟”开始,北宋一直被困在纠结之中,陷入了种种矛盾与选择困难的局面。
在海上之盟时,北宋既想要幽云恢复,又急需艮岳建成,还要北伐大辽,也要南平方腊;
在宋金博弈时,北宋既想赎回山后,又要纳降三镇,既希望女真不生气,又要求忠诚常胜;
在汴京之围时,北宋既想保住三镇不割,又希望女真停战;既希望通过主和谈判筹措资金,又想通过主战投入兵力。
最终,这种无休止的纠结导致了北宋完全迷失了方向。到了最后,连北宋朝廷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。
战略最简单的设计,便是一个选择题。
面对金军,北宋必须选一个方向:是继续主战,还是改为主和?这两个选择,不能同时做,必须做出坚定的决策。
如果选择主和,那就彻底认输,割让三镇,不仅满足斡离不,还要取悦粘罕和金太宗,使女真上下都感到满意;
如果选择主战,那就要死磕到底,三镇绝不割,岁币也不减,要拿出全部的资源,给自己的军队更多支持,发动全国性征战,不管结果如何,必须坚持到底。
然而,北宋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,甚至在第一次汴京保卫战时,数十万的勤王援军涌向汴京,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皇帝和朝廷交出巨额黄金与白银,既要主战,又要主和,结果却让自己陷入了极度的资源困境。
种师道在太原战役中,虽然初期战果辉煌,但由于士兵无法得到足够的物资支持,最终士气崩溃。
李纲当时出镇两河,申请大量银绢钱和物资支援,却只得到了远远不足的资金,且连向百姓购买军马的请求都被否决。
战略之所以是选择题,正因为资源有限,无法同时满足两种对立的需求。
因此,北宋最终在太原保卫战中失败,金军成功打开了通向两河的道路,第二次汴京保卫战急速展开。
此时,北宋已无可能再选择主和。两路金军已经合围汴京,若无法迅速取得压倒性的胜利,女真内部必然会出现分裂。斡离不或许可以容忍,但粘罕的坚持和权力决定了战局的走向。
关键是,金军的期望北宋无法满足。靖康之变时,金军攻入汴京,抢夺了大量财富,但与第一次相比,所得的黄金和白银均大幅减少。
因此,北宋只能选择主战。
然而,宋钦宗和北宋的高层不仅没有谋略,也没有明确的决断,甚至在汴京已被包围的时刻,朝廷依然在犹豫是否采取主战或主和,甚至在执行主战的同时,还试图通过主和来求得一线生机。
直到汴京被攻破,北宋的决策者依然未能下定决心。这正是北宋在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中的最大缺陷——没有明确战略,仅仅在纠结之中。
而李纲,恰恰能够弥补这个缺陷。
他的最大价值,并非仅仅在情绪的激励上,而是在于他能够帮助北宋下定决心,选择主战,并把所有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这一战略之中。
只有做出决断,北宋的庙堂才能专心规划,汴京的军民才能燃起强烈的抵抗决心。
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末日都充满悲壮,然而北宋的末日尤为顽强。北宋的官僚机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,不曾停歇,直至末期,它依然充满力量。
然而,这个官僚机器缺乏灵魂,需要有人为它注入目标、设定战略,而李纲无疑是最适合完成这一使命的人。
那么,除了李纲,还有谁能完成这个任务?
或许有,但最终,所有人都未能成功。
发布于:天津市英赫优配-北京网上炒股配资网-专业股票配资-股票投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